19世紀初,西方工業革命的發展、機器的發明和能源的開發,提高了生產的效率,創造了豐富的產品,同時也給產品包裝工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隨著商品交換的日益頻繁、全球化貿易的日漸發展,大量的產品要求迅速、安全地送達消費者手中,包裝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技術的進步也為包裝產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工業革命提高了手工業時期的生產效率,商品的生產由小批量的手工加工轉向大批量的機器生產模式,從而使商品交換逐漸進入大眾化的消費階段。
工業革命以來的機械制品不注重形式美的法則,往往丑陋不堪。于是,人們一方面重視設計藝術,另一方面開始探尋機械化生產方式之下合適的設計藝術表現形式。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西方發達國家在設計發展史上,經歷了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以及從法國開始后來蔓延到歐美的新藝術運動。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以追求自然紋樣和哥特式風格為特征,旨在提高產品質量,復興手工藝品的傳統。新藝術運動繼承了工藝美術運動的主張,提出藝術與技術相結合,以解決產品造型與裝飾問題,追求與傳統決裂、完全師從自然的全新風格。
顯然,無論是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還是法國開始的新藝術運動;無論是整個設計領域,還是包裝設計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看到了某些現象,而沒有看到社會發展必然趨勢所帶來的根本性變革,也沒有看到機械化生產條件下對設計的主觀要求。因而在包裝設計方面,只是注意到了裝飾風格傾向,而忽略了造型與裝飾的結合,在設計上單純注重了裝飾上的唯美表現。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雖為現代設計萌芽和形成做出了貢獻,但它們都回避機器生產這一現實去尋找新時代的設計方法和風格。這種否定機器生產的思想,從根本上沒有為現代工業生產創造出合理的設計藝術理論,無疑會阻礙工藝設計的發展。不少設計師在正視現實的前提下,不得不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F代主義設計在這種形式下應運而生。
在現代主義設計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作為設計領域重要分支的包裝設計,呈現出了以下特征。
(1)為了徹底解決機械化、大批量生產和產品造型與裝飾的藝術性之間的矛盾,在包裝設計領域,設計師所注重的是機械化產品的形式和審美表現,因而“功能主義”在設計中占主流。為了快速地發展社會經濟,極大地增加社會的物質產品,以保護商品、方便儲運為主體的包裝的功能性成為包裝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2)在現代主義設計精神之下,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新材料被大量地運用到包裝上,但人們對于各種新材料在包裝中的運用主要注重其經濟性和便利性,而忽略其對整個社會發展的影響。因而,包裝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一方面,嚴重地浪費了社會資源;另一方面,造成了環境的嚴重污染,在這方面尤以塑料作為包裝材料表現最為突出。
(3)隨著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他們向國外傾銷商品的不斷加劇,在這一時期,包裝設計在其風格方面更加打破了傳統的民族和地域特點,國際化的風格開始出現和形成。在不少國家和地區,通常形成了適應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雙重或多重設計風格。
現代主義包裝設計發展到20世紀60~70年代以后,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得與時代、與人們的審美觀念越來越不相適應。因此,從這時開始,與其他設計領域一樣,在包裝設計領域也開始了反思和新形式的探討。這種探討,到20世紀80年代便形成了幾大主流趨勢:一是包裝設計必須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相適應;二是包裝設計必須面向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三是包裝設計必須與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發展密切結合;四是包裝設計必須滿足人類精神多元化的需求。正是在上述四種趨勢之下,與社會可持續發展、與人的真正全面解放和自由相適應的現代包裝設計理論體系正式確定,并呈現出不可逆轉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