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構造山系的分布
世界上高大的構造山系大致分為兩大帶:一是環繞太平洋沿岸的構造山系帶,主要有北美洲至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沿岸及邊緣海外圍島嶼上的山脈;另一帶為略呈東西向的橫貫亞洲、歐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脈帶,這一地帶自東向西的著名山脈有亞洲南部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上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歐洲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脈。上述兩大山系的山脈,有許多4000~5000m的高峻巍峨的山峰,又是構造運動活躍和火山、地震活動頻繁的地區。
2.構造山系的特征
構造山系經歷不同構造期的作用,它們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時代較老的構造山系,山體經受不同時期的擠壓而發生復雜的褶皺和斷裂,不僅一些加里東、海西和印支等造山作用時期形成的構造形跡發生再變形,新生代地層也發生強烈的褶皺和斷裂。
(2)山體常有巖漿的侵入和噴出,有些山地有不同時代的多期侵入體。
(3)山體的邊緣有大規模的正斷層或逆斷層為邊界,斷層的一側形成一些斷陷盆地,沉積厚層沉積物,如果將上升山地相對高度和相鄰的下沉盆地的沉積厚度加在一起,高差可達10多千米。
(4)山地呈斷塊抬升或拱曲抬升,改變地形特征,水系重組,地貌變形或錯位,并能發育多級夷平面。
(5)這些山地常是地震活動和火山活動頻繁地帶。
(6)構造山系都有很厚的地殼,深部存在所謂的山根,如喜馬拉雅山的地殼厚度達84km。
3.構造山系的成因
構造山系的形成和板塊構造有關。板塊俯沖和碰撞激發出的熱能和機械能是導致山脈形成的動力,使許多構造山系分布在現代板塊的邊緣。例如阿爾卑斯山脈、阿特拉斯山脈位于非洲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的邊緣,喜馬拉雅山脈在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的邊緣,西太平洋島弧山脈位于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俯沖邊緣,太平洋東海岸的科迪勒拉山脈位于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俯沖帶的邊緣。
也有些構造山系分布在早期板塊的邊緣,我國青藏高原自喜馬拉雅山脈往北有一系列近東西向的山地,它們的時代從南往北依次變老,例如喜馬拉雅山脈是新生代構造帶,岡底斯山是燕山晚期構造帶,喀喇昆侖—唐古拉山是燕山中期構造帶,昆侖山是印支和海西構造帶。
每個構造帶是因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中的破碎小塊向北漂移并與歐亞板塊相撞拼合而成,它們的平行排列和按時代順序分布,說明較早以前印度洋板塊就向北漂移與歐亞板塊相碰撞,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作用,形成上述四條近于平行的高大山脈。